【摘要】當代青年一方面推崇單身生活、審慎結婚,另一方面又追捧情感類節目、戀愛婚姻課程。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背後映射出,青年情感需求其實一直沒有缺場,只是當代青年情感需求的自主意識更加強烈、自我選擇更加堅定、自由獨立更加突出。當前,青年情感需求的現實矛盾主要表現爲:延遲婚姻與渴望愛情的矛盾;浪漫意象與祛魅表達的矛盾;身份依附與獨立自我的矛盾;感情生活與撫育後代的矛盾等。對此,需引導青年擁抱生活、追求愛情、珍惜婚姻、熱愛家庭,化解青年情感需求的種種矛盾。
當今男女青年對于婚姻的時間知覺愈發寬松,特別是相當多的女性青年拒絕年齡焦慮,追求戀愛婚姻中的身份獨立,強調婚後平等的家庭地位,理性計算婚姻的收益成本和規避婚姻風險。在情感需求上,青年越來越將家庭期望、人生義務和傳統規範等放置在自我意識和自主決策之後,看重個人感受、經濟獨立、身份平等和人格自尊等維度,極力抗拒失去“自我”的婚姻與家庭。但在現實世界,青年情感需求呈現出多樣化的矛盾,需要引起重視和加以解決。
每个时代都有着特定的社会环境塑造和牵引着人们思想观念。由于教育水平的提高、社会媒体的发达,现代社会创造了许多信息通道向青年提前“放映”人生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及家庭困境。原本需要青年个体亲自去参与和体验的人生历程,常常被铺天盖地的各类信息事先预告,并突出了无尽烦恼的一面。比如:电视真人秀节目充斥个体描述私人情感生活的困顿纠结、恋爱过程的曲折失意、婆媳关系的剑拔弩张,以及影视作品对婚后育兒、成长教育等方面焦虑的集中渲染。这些信息让青年对婚姻的预期产生折扣。在某种程度上导致青年情感需求出现种种现实矛盾。
延遲婚姻與渴望愛情的矛盾。根據國家民政部公布的數據,從全國範圍來看,2018年結婚率僅爲7.2,創下了之前十年來新低。初婚年齡推遲成爲各地普遍現象。如,江蘇省民政廳發布的婚姻登記大數據顯示,2021年江蘇省初婚平均年齡男性28歲、女性26.52歲。安徽省民政廳發布的數據則顯示,2021年安徽省初婚男女平均年齡均超30歲。社會上“女不嫁”“男不娶”的晚婚事實客觀存在,特別是在北上廣深等超大城市,青年晚婚甚至不婚現象更爲突出。這些現象一方面反映出青年婚姻與人生決策的變化,另一方面折射出青年婚姻觀念與情感的巨大變遷。以往“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觀念不再是約束當今青年的婚姻信條;體現父權制線”的性別歧視受到女性崛起勢力的不懈反擊,正在退出輿論市場。年齡焦慮越來越讓位于婚姻標准,青年不總是糾結年齡增長,而婚姻標准往往不能將就。
從家庭地位預期的角度看,青年對于義務與責任平等的權利意識已經較爲普遍。男女青年對于婚姻和組建家庭奉行甯缺毋濫原則已經成爲較爲普遍的共識。特別是,隨著女性青年文化教育水平大幅度提高,在勞動力市場廣泛就業,且經濟收益顯著提升,她們的獨立自我和平等意識充分展現,更加堅持對于未來婚姻家庭生活的理想標准。從婚姻締結及結果的角度看,女性青年及其家庭大幅提高締結婚姻的住房等物質標准,沖擊了一些男性青年的心理預期,導致較爲沈重的經濟負擔,使得他們回避甚至抗拒婚姻。
浪漫意象与祛魅表达的矛盾。毫无疑问,青年需要爱情婚姻以及必要的仪式感和想象力去烘托人生的精彩、体现家庭的意义、点缀生活的美好。但结婚之后的柴米油盐、鸡皮蒜毛的家庭琐事是更加真实的现实。在双方性格磨合、行为习惯、育兒养娃、教育内卷、婆媳关系、经济决策等方面牵制之下,青年发现婚前对婚后生活浪漫的想象会极速受到冲击,浪漫念头及行为的消失将比事先的预期要快很多,也会很快认识到婚姻原来没有那么理想化。不少男女青年容易观察到身边他人不幸的婚姻生活或听到对婚姻的种种抱怨,容易接纳和固化媒体以及影视文化产品中负面的涉婚信息。他们由此常常对婚姻进行祛魅表达,表现出极为纠结婚后各种家庭隐忧而丧失建立自己小家庭的信心;过度顾虑婚后各类日常琐事而否定婚姻的实际意义;过于担心婚后各种活动空间狭窄而损及个人自由。
對于一些缺乏來自家庭支持的男性青年而言,他們即使維系著婚姻家庭期望,但在現實高額彩禮和家庭生活成本壓力之下,因“成家是奢望,也是累贅”念頭的纏繞,無奈推遲甚至拒絕結婚及生育行爲。除了家庭支持的因素之外,青年在職業領域的不確定性、流動性以及競爭性也都是直接的威脅因素,無法短期內提供足以穩固他們社會根基的物質條件。“談錢”雖然傷感情,但相對缺錢且消費需求與沖動旺盛的“月光族”青年在經濟窘境面前,精神上不得不同愛情婚姻保持距離。特別是,當青年發現自己的境遇並非個案、許多同輩都是如此的時候,集體意識的強化作用加劇了青年接受現狀,並采用共同一致的社會敘事,來表達對于情感浪漫的本真向往和基于困境反諷的祛魅。
“在婚姻不斷個體化、情感成爲維系婚姻的主要紐帶的背景下,情感期望及其引發的情感變化成爲影響婚姻互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①當青年的注意力總是從美好婚姻生活的精心營造牽扯到煩惱叢生的家庭糾結時,他們的婚姻情感需求容易受到阻擾,出現婚戀行爲的不當退縮,把婚姻過度看成具有風險的人生選項,將聖潔的婚姻當做可有可無的隨意品,褪去人性忠誠愛情的光環。婚姻在一些青年眼裏滑向了愛情的終結、自由的約束和多重的壓力。這些青年在適齡時期對婚姻的懷疑、猶豫和拒絕,成爲他們對婚姻祛魅表達的真實寫照。
身份依附與獨立自我的矛盾。許多社會機制與文化力量都在指向和促進青年個體追求自我獨立、展現精神自由、抒發青春自立。青年具有的天然蓬勃朝氣和旺盛生機也同樣非常契合這些機制與力量的引導與感召,他們自覺接納和崇尚圍繞實現自我的各類元素,極爲熱烈地迎合、投入和追捧獨立出衆、能力超群、成功自信的典型人物。一旦社會面上出現特征鮮明、引起共鳴的榜樣形象,那麽這些形象就能夠在青年中快速傳播,立意爲一種符號,成爲青年共同認可的精神維度。諸如“乘風破浪的姐姐”這些流行符號,一方面深深打動女性青年,激勵她們破除傳統性別偏見,撕去年齡成見標簽,褪下嬌小女性懦弱面具,堅信女性同樣能夠擁有獨立成熟的氣質之美、個性張揚的人格魅力以及堅韌不拔的精神意志。另一方面男性群體對女性的身份認同也開始引發深刻思考和徹底改變,在贊成女性鮮明的價值追求和角色再造的同時,男性青年最優先感受到傳統父權制話語受到挑戰,甚至已經出現解構。以往“小鳥依人”“相夫教子”“賢妻良母”的輔助式、弱等級的女性定位不再是流行的標准。男性青年潛在的文化意識和角色優勢開始動搖與瓦解。
傳統社會中女性往往依靠婚姻“嫁個好男人”來實現人生境遇的提升,而現代社會女性越來越多能夠實現經濟獨立,憑借自己的工作收入就可以較好生活,雖然也還是希望“嫁個好男人”,但已不再僅僅寄予通過婚姻依附男性去實現人生幸福,“靠男人不如靠自己”。不過,由于女性生理條件上的力量等弱勢,女性的敏感及安全感心理需要始終高于男性。而現代社會的現實狀況是,存在較多因素常常沖擊和動搖女性尚且脆弱的安全感。特別是,社會媒體持續不斷報道家庭暴力、婚姻出軌、離婚傷害事件等消極現象,許多電視視頻常年推出婚姻調解、家庭沖突等情感類節目。這些信息對于喚起社會關注女性權益、保護女性利益起著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有些媒體爲了達到刷流量、提高收視率的目的,而過于渲染悲情效應和放大偶發事件。現實世界往往一件惡性的家庭事件就會持續引發社會關注,客觀上造成一些青年女性的恐懼心理,對婚姻産生懷疑。加之她們在人際討論中繼續強化“男人都花心”“渣男太多”的偏見,容易導致女性青年加重警覺,降低信任,提高進入婚姻的門檻。
感情生活与抚育后代的矛盾。人口生产是社会生产的重要部分,“结婚生子”“早生贵子”原本也是中国家庭传统的惯习之一。但随着当代社会的飞速发展,青年面临工作、生活和学习多方的压力,同时又渴望取得较快的事业稳定和成功。社会资源和机会总是有限的,无法满足所有青年的愿望。在压力、竞争和挑战同收益、成功和满足之间存在难以避免的冲突之下,青年往往容易萌生巨大的焦虑焦灼心理。常见的一种不利后果就是,青年将这些负面情绪转嫁至家庭生活,认为在職場本已重负压力,再结婚育兒养娃,面对一系列照料及教育任务,可谓是肩扛几重“大山”。由此,越来越多处于婚姻状态的青年选择不生育或者晚生育、少生育。从兩性对比而言,女性青年对于生育的焦虑远超过男性青年,她们承担着来自身体健康、时间成本、职业发展等方面现实的生育风险,许多女性完全摆脱和抛弃了传宗接代的生育工具思想。
传统意义上婚姻与生育必然关联的观念在当今社会出现动摇,而一味强行捆绑婚姻与生育势必降低一些男女青年对婚姻的美好期待。越来越多的女性青年反感和抗拒父权制话语体系下的性别身份定位。社会媒体也敏锐捕捉到这一势必到来的观念颠覆。在市场占有份额和资本利益追逐的诱惑及冲动之下,社会媒体紧密建构和创设男女兩性青年都乐于接受的议事设置,不厌其烦地推出涉及婚姻情感的综艺节目、文化产品和信息输送。在社会舆论及观念的集体转向中,青年婚姻思想的自觉涵养和行为主张悄然完成,也鲜明印刻上时代的痕迹。父权制话语体系下的性别身份定位逐渐暗淡,旧式观念的锋芒随着新生代女性青年的坚持以及男性青年的开明和包容变得日益钝化,整个的社会意识也正在快速抛弃不合时宜的僵硬思想。
青年是勞動力市場的生力軍,也是國家的重要人力資源。青年渴望獨立,但又不是簡單的特立獨行。他們處在現實世界當中,極爲明顯地受到典型榜樣的感知、社會思潮的滲透和人際討論的牽制。時代需要一些具有正能量的成功青年去激發社會活力。這些成功青年的典型榜樣在精神層面客觀上起著意見領袖的引領作用,他們的言行舉止、行爲取向對青年都會産生潛移默化的巨大影響。通過樹立優秀青年的榜樣,引導青年擁抱生活、追求愛情、珍惜婚姻、熱愛家庭、溝通經驗、減輕壓力。我們可以從創新婚戀觀教育、提高家庭獲得感以及強化社會責任感等方面化解青年情感需求的種種矛盾。
创新青年婚恋观教育,完善其对于爱情婚姻的认知理解。广大青年与时代同步,积极争取事业有为。多数男性青年希望通过实现職場成功,展现才华,努力满足已经提高了的婚姻市场择偶标准;多数女性青年同样希望加强经济独立,提升婚姻市场的“议价”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应当承认,兩性青年对于择偶标准和理想婚姻的同向坚持,客观上导致晚婚现象较为普遍。不过,虽然一些青年采取延迟和观望的婚姻策略,他们在保持择偶标准、等待有缘人的同时,也积极进取、增加自己的婚姻资本,乐于从情感类节目和恋爱婚姻课程中学习人际交流经验,提升个人魅力。《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版,首次提出“开展基于社区的婚姻家庭教育和咨询”;《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版继续强调“开展恋爱、婚姻家庭观念教育”。为了提升恋爱婚姻的吸引力及质量,有必要通过各方努力,开展相关教育,大力提高青年的生活幸福感。
青年婚戀觀教育的主旨之一是,建立對愛情婚姻的善待之心、呵護之意。婚姻是愛情的結晶,也是愛情的自然歸宿。愛情婚姻本質上是給人帶來幸福和快樂的。愛情婚姻也會存在波折,經曆風雨,也有一些愛情婚姻千瘡百孔、痛苦不已。但青年不要因此給愛情婚姻蒙上陰影,甚至因恐懼而退卻,拒絕對美好情感的追求。青年對愛情婚姻以及家庭應當懷有敬畏之心,承擔合理的義務責任,維系婚姻美滿的家庭生活。青年婚戀觀教育的主旨之二是,建立伴侶之間和睦、持久、真誠的良性關系。相愛的伴侶持久地曆經生活的考驗,愛情在專一和排他的屬性中不斷升華。婚姻由愛而生、爲愛而存、因愛而美。婚姻生活應當具有相互忠誠和感受浪漫的期待,但這些期待不只是抽象原則,而需要立足于伴侶之間,在日常生活甚至瑣事不斷的世俗場景,始終保持有效溝通和順暢的沖突解決策略,穩定幸福婚姻關系的基礎,提升婚姻關系的質量。青年伴侶珍視愛情婚姻的美好願望,能夠爲他們下一代創造一個穩定健康的家庭環境。青年婚戀觀教育的主旨之三是,高尚的品德情操和正確的行爲舉止需要通過優良的家庭家風來進行傳承。相愛伴侶組建的家庭可以成爲青年心靈的港灣、溫馨的處所、幸福的空間。家庭中的物質、精神和情感支持是青年成長的增值力量和積極因素。美滿的婚姻成就健全的家庭,在健全的家庭裏青年之間能夠培養彼此關懷、相互信任、奉獻犧牲以及責任擔當。上述美德還可以從家庭擴展到社會,成爲社會利益和進步的堅實基礎。在健全的家庭裏青年能夠完善對于愛情婚姻的認知層次、生活事務的理解能力和解決困難的精神意志。總之,青年婚戀觀教育能夠優化青年對于愛情、婚姻與家庭的模糊認識以及盲目判斷,啓發青年在實際生活中完善自我體驗,不斷拓展幸福生活的真正內涵。
提高青年家庭获得感,缓解其精神压力及现实困境。青年履行家庭责任既是个体的义务,也需要社会的高度关注。从家庭角度看,除去极少数“啃老族”以外,绝大多数青年往往初涉劳动力市场或者在職場刚刚站稳脚跟,迎接而来的不仅是养家糊口,还要面临人口生育和抚养,如果再加上需要照顾老人的话,确实会陷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责任的重负之下。然而,青年拥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工作选择的同时,也需要面对更加多元和频繁的人生挑战。自媒体空间经常出现青年“我很难”“太辛苦”的委屈抱怨,引发社会共鸣和同情。在现实压力和社会比较之下,一些青年的心理受到冲击、感到失落以及意志消沉。长期如此,青年容易身心健康出现“红灯”,“恐婚”情绪蔓延,家庭工作出现危机,非常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
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冲突是难以避免的社会现象,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面对这些责任挑战,除去青年自身需要“强筋壮骨”之外。国家也需要及时出手,推出一系列的综合措施缓解矛盾。当前国家不断落实和完善青年就业创业的灵活优惠政策,在工作机会、市场主体、税收减免、行政服务、权益保护等方面实现优先帮扶与重点关注。此外,国家需要从“一小一老”两头化解青年在人口生育和抚养、照顾老人方面的窘境,采取吸引措施鼓励家庭生育,降低育兒成本,建立普惠的公共托幼、义务教育和基本养老服务。
在政府主導下,從資源分配、社會輿論、文明風尚等方面入手,切實指向和解決青年急難愁盼。在資源分配上,加大社會公共資源的總量投入,保障福利型社會服務的覆蓋面,探索社區針對幼兒老人的照料服務,發揮基層社會工作組織的效能,開展家庭互助,增強青年的社會獲得感。在社會輿論上,不實的成功炒作,贊美普通人誠實有信的勞動和奮鬥精神,避免唯物質主義的觀念大行其道,合理設置青年的人生目標和階段任務,化解不切實際的社會期望,減輕青年的工作及經濟壓力。在文明風尚上,激勵青年忠誠婚姻,關心家庭。針對當代青年看重公平付出的價值標准,引導青年夫妻合理分配家庭義務,遵循合適的比例原則分擔家庭事務。
強化青年社會責任感,發展其現實立體多維的責任擔當。有國才有家,同樣,有家才能組成國。青年通過締結婚姻,組織家庭既是個人的事情,也是國家的事情。一個個新家庭的組建是進行人口生産的基本條件,是實現社會穩定發展的保障,也是國家人口興衰的重要資源。在充滿競爭、壓力增加的社會環境中,青年人一定程度的“青春躁動”屬于正常現象。但社會責任感在青年群體中始終廣泛存在,它不僅不應該褪色,反而需要更加飽滿。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的传播不再是传统“中心化”“垂直式”“单通道”的强势观点输送,“去中心化”“平面式”“多通道”已然成为新兴传播模式的典型特征。在“圈层交往”盛行的流量社会,青年的社会责任感也如同其他热点话题一样,上升为一股文化思潮的社会引领。非常明显的是,尽管职业身份、行业门类、生活状况存在异质化的实际差异,但绝大多数的青年在社会责任感的精神趣味方面呈现出同质化的高度相似。在此环境下,青年的社会责任感需要警惕因網絡空间充斥海量信息而变得肤浅,要继续保持积极理性;也需要提防虚拟世界弥漫诸多幻象而变得破碎,要坚持贴近真实。确保在多样化信息传播渠道中,青年社会责任感的价值吸引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依旧强劲并保持正确方向。
青年社会责任感在跟学校教育、国家宣传、社会影响息息相关的同时,也体现出更多主体抉择的色彩。身处知识爆炸、科技日新月异、创新层出不穷的崭新时代,当代青年不再习惯被动地接受生硬的权威话语,也抗拒不经过思考的表面附和。当代青年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人文涵养和世界眼光,其社会责任感更为现实、立体和多维,且不是静止和平面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之中。在接受主流媒体塑造的同时,青年人热衷的社交媒体越来越成为重要的舆论阵地。社交媒体尽管以娛樂消遣、人际交往等信息为主,但也不乏青年人在社交圈层互动的活跃方式当中建构、再造、弘扬和传播主流的社会责任感价值观。他们一方面认同国家对社会责任感进行严肃的全民教育与引导,另一方面也选择在社交圈层进行观点表达和思维碰撞,愿意跟志同道合的网友交流认识、达成共识、形成舆论,在激烈的讨论中产生“站得住、立得稳、走得远”的社会责任感。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始终是他们心底最美丽的风景,也成为滋润他们进行人口社会生产、延续民族血脉、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不竭动力。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專項“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研究”(項目編號:18VZL009)階段性成果】
①孫淑敏、鄭中瑞:《情感期望視角下的婚姻沖突研究基于縣域青年的調查》,《人口與社會》,2020年第4期。
共青團中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課題組針對2905名18~26歲的未婚城市青年,通過問卷調查、深度訪談等方式,圍繞他們如何看待戀愛與婚姻,婚戀意願的背後存在哪些擔憂等進行了深入調查。調研中,對“你將來會談戀愛嗎”的問題,12.8%的青年選擇“不談戀愛”,26.3%的受訪者表示不確定。對于“你將來會結婚嗎”,25.1%的青年選擇“不確定”,8.9%的青年選擇“不會結婚”,即有34%的青年不再認爲結婚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此外,有近三成受訪青年從未談過戀愛。
調研發現,女性的結婚意願明顯低于男性。女性表示“不結婚”和“不確定會不會結婚”的人數占43.92%,比男性多出19.29%。女性表現出更加強烈的婚姻猶疑態度。而在對戀愛態度的調查中,並未發現這種性別差異。這說明在婚姻這件事上,女性的態度更加謹慎。經濟發達地區青年選擇“不會結婚”的比例占14.4%,比小城市青年高出7.7個百分點。這說明經濟越發達,主動選擇單身的人越多。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通過中青報全媒體平台,進行了一項題爲“你最關心哪些兩會議題?”的全國兩會青年期待調查。截止到2022年2月28日16時,共有72242人參與。調查顯示,婚戀方面,73.7%的受訪者表示主要困擾是經濟壓力大,63.9%的受訪者認爲是工作繁忙沒時間,52.9%的受訪者表示是社交圈太窄,此外還有:缺乏可靠的交友渠道(49.9%)和集體/社會活動太少(43.8%)。
調查中,67.9%的受訪者期待提高公共服務水平,降低年輕人的婚戀成本,52.4%的受訪者希望出台婚戀交友平台從業准則,加強違規舉報處理,50.7%的受訪者期待青年組織幫助單身青年拓展交友圈,48.2%的受訪者期待移風易俗,動員全社會摒棄婚禮陋習,45.2%的受訪者建議主流媒體提供婚戀、情感咨詢等公共服務。
《兩會調查:67.9%受訪者期待提高公共服務水平降低青年婚戀成本》,中國青年報客戶端,2022年3月6日。
《當代青年情感需求的矛盾與調節》由中公名城新網整理提供,轉載請注明!原創另行標注!請尊重版權!/wh/2201.html